112. 暗流涌动
在临南平静无波的生活下,外部正悄然发生在着大家没有察觉到的变化。
占据二十三州的北燕,上下一心,正筹谋着兵不血刃,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南楚,结束长达几年的混乱,重新达成大一统。
燕帝接到南楚来的密信后,急招心腹入宫。
经过一番激烈讨论,君臣定下了收复南楚的详细攻略。当晚,一封封密信,秘密从京都送出。
会后,燕帝留下了丞相。
若是连知味在这里,肯定会惊讶,当初她发善心旧下的,果然是“贵人”呐!无形中,超大的金大腿,她早就抱上了。
“没想到,八弟最后会败在后院。”燕帝不胜唏嘘。
北燕有希望以最小代价收回南楚,得益于南楚的后宫相争。
当初楚王正妃,是世家孙家的嫡女。孙家虽然近几十年式微,但也是传承几百年的世家。
两人初时,也是过了十几年蜜里调油的日子。
等到楚王暗中蓄力准备造反时,孙家的势力远在北地,且孙家手中兵少,不能为他所用。
楚王为了大业,暗中与楚地地头蛇郑家联姻。
从此楚王夫妻起了间隙,又有郑氏女从中挑拨,两人关系越发僵硬。
郑氏女不甘心屈居孙氏之下,凭着楚王的宠爱,不可一世,竟然出手暗害郑氏长子!
倒霉的楚王世子一命呜呼,有孕在身的孙王妃拼命早产生下二子。二公子因为早产,身体不好,一直病恹恹的,能不能立住都是个疑问。
而郑侧妃当时也怀有身孕,楚王正是依靠郑家的时候,只好找了个替死鬼,敷衍过去。最终,郑侧妃生下来健康的三公子。
楚王称帝后,顶住压力封孙氏为皇后,郑氏为皇贵妃。但皇后所出的二皇子,郑贵妃所出的三皇子,谁能当太子,竟然久久悬而未决。
郑家出钱出力,早就看不惯孙氏占着正房的位置。不然郑家怎么敢谋害嫡长子?二皇子一个病秧子,说不定哪天不小心就挂了,还敢跟三皇子争太子之位吗?
楚皇称帝后,对功高震主的郑家,也是多有忌惮,不然也不会坚持封孙氏为后。一旦郑氏子入主东宫,自己这个皇位做不得稳还两说呢!
楚皇的后宫,只有这么两个皇子,再无所出。
北燕正是抓住了南楚后宫的问题,早就秘密孙家人前往南楚,游说孙皇后于二皇子。
正是有了北燕在背后的支持,孙皇后一派才能在与郑贵妃一派的斗争中,活下来。楚皇后宫再无子嗣降临,正是孙皇后的手笔。
千万别小看女人,心狠起来绝不手软!
眼下时机已到,是时候摘桃子了。
刘元绍正色道:“古人云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。皇家内院之事,就更是如此。不仅是家事,还是国事。陛下宏韬伟略,打下这江山,若是后继无人,新朝也难逃前朝的命运。”
刘元绍这话,说得一点都不含蓄,几乎算是明示了。
别光吐槽楚皇,燕帝麻烦你瞅一瞅自家的后院,起火了哟。
燕帝脸色微变,苦笑道:“唉,只有你这个老伙计,还敢这么跟我说话。”
“微臣知道,忠言逆耳。但是东宫之位,是时候定下来了。皇上且不可再犹豫。”
大皇子、三皇子正是年富力强之时,两人在朝堂中的争斗,几乎已经到了明面上。
只因皇长子虽然占着嫡长的位置,但是他和二皇子是先皇后所出;三皇子是继皇后所出。
有娘的孩子是个宝,没娘的孩子是根草。皇后在燕帝还是燕王的时候,看着还好;等到燕王变成燕帝了,皇后和背后的崔家,就开始蠢蠢欲动了。
再加上三皇子长得肖似燕帝年轻的时候,燕帝不知不觉心就长偏了。若不是有刘元绍为首的府邸旧臣一直鼎力支持大皇子,恐怕以后真能让三皇子上了位。
燕帝怔住,南楚的前车之鉴,就在眼前。其实,再想想,前朝的覆灭,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吗?
再说,老大真比老三差吗?其实不然,老大除了不如老三贴心,其他方面都颇受上下称赞。
自己这是入了魔障啊!
看着旁边的刘元绍,燕帝心中一松,幸亏一路走来,有能臣相伴左右。
“爱卿所言不错,东宫稳定,也是国之根本。等收复了南楚,朕会即刻下旨,确立国本!”
这还是刘元绍第一次得到皇帝如此鲜明的表态,看来皇帝最终下定了决心,以嫡长立之。
沉闷的气氛一下散开,燕帝也有心思说两句玩笑话:“朕想起来,当年爱卿为了北地大业,九死一生,正是在临南府遇到了个小贵人,才得以逃过一劫。”
想到自己那个缘分浅的小徒弟,刘元绍的表情不由得柔和下来,确实是自己的“贵人”了。
“是啊,那丫头是个胆大心细的,看起来像个傻大妞,我都差点被她给骗了。”
燕帝只知道当初救刘元绍的是个十来岁的小丫头,却天生神力,当时还说,以后等天下太平了,一定要见见。
“可惜她是个女子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应该也到了嫁人的年纪了吧?临南当初离南楚太近,很快就被它拿下了。也不知小丫头现在可好。”
当初局势混乱,北地也是左右支绌。战事吃紧,等刘元绍收到消息时,临南已经沦陷。
连家纵然有个神力傍身的连知味,始终是普通百姓而已,能不能在这战乱中活下来,刘元绍也没底。
只能暗中祈祷,上天保佑小徒弟一家,能够平平安安吧。
燕帝看到刘元绍脸上的担忧,拍拍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吉人自有天相。再说那边偏僻,可能没有太多受到战乱影响。丞相放心,过不了多久,你们师徒就能相见了。”
“承皇上吉言,微臣盼着这一天已经许久了。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,我和小徒弟,满打满算,相处的时间不到一个月。现在看到家中的小女,时常会想起她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,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,臣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女身上,看到的不是死气沉沉,而是勃勃生机,还有,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。”
“那时,臣就在想,我们推倒腐朽的前朝,不就是为了,让天下千千万万,如她一样的百姓,能够对将来,充满希望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