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7. 得意楼2
连知味边数,马掌柜在一旁汗水直流,拿着帕子擦拭。
“当然,我说这些,不是在指责掌柜的。”连知味点明自己的目的。账目很清楚,不存在弄虚作假的地方。
马掌柜忙起身,“谢大娘子体恤。是小老儿能力有限,实在是有负大娘子和公子的信任。”
“马掌柜不用自责,我和三少爷都是讲理的。味丰楼、宏信楼以前就是府城大户于家、刘家开的。何家主要是大力发展城南的状元楼,对得意楼的支持不够。自然是比不过对家了。”
马掌柜苦笑道:“是这么个情况。于家、刘家在前朝覆灭后逃走,味丰楼落到了新来的吴家手里,这吴家背后有同知,吴家的女儿是郑同知的正妻。郑同知三个儿子,都是吴氏女所出。”
所以味丰楼就抢了官眷那一拨客人。
“宏信楼是被王家接手了,王家本来就是湘西大户,过来这一支,有个女儿是临南护军田参领的如夫人。因为大房无所出,王氏生了田参领唯一的儿子。”
清楚了,富商那一拨客人是宏信楼的目标人群。
“大娘子,何府离开府城有四年之久。这么长的时间,早就变了天了。以前何家一门双进士,状元楼的生意是整个府城数一数二的。现在,也不大行了,生意差了许多。”
一门双进士在整个临南历史上,可谓凤毛麟角。不少人都相信,何家的风水奇特。所以何家顺势开起了状元楼,不少读书人闻风而至。
让状元楼名声达到最高点的,就是何老太爷一日在状元楼,听闻几学子吟诗作对,忍不住上前指点一番。十分欣赏一个姓宋的学子。
两人相谈甚欢,何老太爷得知他家境贫寒,起了惜才之心。遂留下帖子,让宋学子有疑问可以上门拜访。那陈秀才第二年竟然过了府试,中了举人。
这下状元楼名声大噪,但凡读书人家,都愿意来状元楼,沾个好意头。
可惜,现在何家的两个进士,都已经去世了。新任的何家主因为守孝,耽搁了六年,现在二十出头,还是个秀才。
陈先生解释道:“大娘子,其实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,可惜收效甚微。一般情况下,只能好上半个月,随后又回落到之前的样子。”
“先生,马掌柜,你们两位都费心了。”
“不敢当,不敢当。”
看连知味云淡风轻的样子,陈先生对这位大娘子佩服不已,哪里看得出大娘子不过是个农家女?
“两家酒楼背后有靠山,我们得意楼的出路,就是要跟他们搞差异化。”
马掌柜面露疑惑,“大娘子的意思是,不要去一味追赶模仿他们,换个他们不走的路子?”
看来这个马掌柜,倒是真材实料,有几分本事。
“以前得意楼为了不落伍,往往是他们推什么新菜,就跟着上。那样完全是被动挨打。没有新鲜的东西,客人都被对手吸引走了。但是费劲心思,推了新菜,又不如对手的好,付出和收益完全不对等。”
“大娘子明智,确实是这个情况。得意楼完全是进退两难,真要完全放弃竞争,店里的生意,简直是门可罗雀。”
“马掌柜不妨想想,味丰楼和宏信楼的特色,还要主要客群是什么?”
马掌柜快速回答:“味丰楼主打川菜,味道浓烈,十分开胃,许多客人都好那一口。一般官眷都喜欢叫味丰楼的席面;宏信楼主打粤菜,店里都是少见的海鲜,十分昂贵,生意人喜欢去宏信楼,十分上档次。”
不用连知味提醒,马掌柜分析起了自家,“至于我们得意楼,一直做的本帮菜,对当地人来说,不如川菜、粤菜稀奇;以前我们的客群主要是往来的生意人,但现在生意人都被宏信楼吸引走了,店里一般富户比较多。”
连知味满意的点头,心里认定了马掌柜的能力,对得意楼的认知十分到位。
“以前我们一味去跟味丰,宏信争客人,怎么争得过呢?所以,咋们的目标应该主攻这些富户。”
连知味详细道来,“其实城北这一片,都是小生意人聚集。这些人群,生意不大,但是家中也有不少资产,家里养得起几个仆妇。味丰和宏信的定价都极高,一桌席面,普通的都要十两起步。”
“这种人家可舍不得经常消费这么昂贵的席面,如果得意楼能够出一些,新鲜实惠,但是价格在三到八两的席面,相信他们会更愿意选择得意楼。”马掌柜一下就理解了连知味的思路。
“读书人也可以是我们的目标客户。状元楼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追捧,靠的是何家的名。但是,读书多清高,囊中羞涩,像状元楼那种价位,也不是时常消费得起的。”
陈先生顺着思路说下去,: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小富之人,最是愿意附庸风雅。如果我们得意楼能做到雅而不俗,必定能够受到大家的青睐。”
“此外,人都是喜新厌旧的。大家都喜欢追赶新鲜的东西,以前得意楼是被迫出新,本质上来讲更多的是模仿对家的。其实以后我们可以回归自然,依据四季轮回和时令气候,推出二十四节气餐,每半月就有新品面市。”
马掌柜面露难色,“大娘子这个想法自然是极好的,只是咱们楼里的人手有限,怕是没有这个能力推陈出新。”
“吃的就是个新鲜,不用多考究。咱们不急于一时,花个两年时间,慢慢研究。四时的花果草木,皆可入菜。”
陈先生赞道:“大娘子这法子真是妙极。我曾在苏杭食过梅花粥。主人家借赏梅宴席,赏雪赏梅,再吃上一碗梅花粥,再是应景不过。当场有不少客人吟诗作对呢!”
“文人最爱自然之物,有天人合一之感。就像先生说的梅花,还有许多延申。立春时节,大地回暖,在梅花树下种菜苔,刚好抽出菜苔时,梅花开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