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病2
连知味思索半晌,也没有什么好办法。咳疾作为慢性病,本来就很难根治。
“表哥,你们那里的大夫有擅长治姥姥这种病的吗?”
杨大成摇摇头,“你也知道,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把咳疾正儿八经的治疗。所以,普通的大夫都不擅长调理这种病。”
“要不是这次你姥姥都要背过气了,家里可能还是不当回事儿。”
“这病就有点富贵病,我听说像春天的什么柳絮、花粉,也会引起咳嗽,可得让姥姥多注意了。”
“村里很难避免这些,唉。他们两个老的也是闲不住,该下地下地,咱家的条件也就那样,没办法让他们就在家享福了!”
连知味安慰道:“表哥,你和大舅已经尽心尽力了。看病多贵啊,你在药铺做事,不用我说,都能算这个账吧?二舅、三舅能拿出药钱?”
“就是这个情况。为了奶奶好受些,后面一个月让她吃上四副药,对奶奶咳疾很有帮助。但你看,一副药就要五十五文,我倒是可以让家里人上山找些草药,不全部用店里的,也要四十五文。”
“这又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,得长年累月这么吃下去。二叔、三叔家,能不闹?负担都重哩,恨不得一个铜板也要掰成两半花。”
是啊,且不说刚刚遭了灾,地里粮食歉收;往前数几年,那也是好日子少,受灾的日子多。这样十几年过去,家家户户底子都薄。
连知味也没办法安慰他,一时都沉默起来。这个时代挣钱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?
上辈子是个体育生,属于四肢发达,头脑一般。除了体能,没有其它能拿得出手的东西。
做菜?倒是知道名菜,完全不知道具体怎么做。而且古代很多调料都没有,实操难度太大了,还是不要想从这上面捞一笔。倒是来了这里,跟着杨氏学了不少,现在已经能有模有样的做上两道菜,中规中矩罢了。
刺绣,卖绣谱,设计衣服、设计珠宝首饰,那得有一双会画画的手啊!只能说见得多些,可以有一些不错的点子,但是现阶段完全没办法变现。
杨氏进屋看看老娘。约莫一年没见,感觉老娘像一下子老了好几岁。
皱巴巴的脸,好像干枯的树皮,泛着一些褐色的斑点。此时脸上刚刚咳过,泛着些许不正常的潮红。
呼吸粗重,像拉风箱似的。
杨刘氏感觉到身边有低低的啜泣声,无奈眼皮似乎有千斤重,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睁开。只好张嘴安慰,“翠翠,别哭....”
声音微弱,似有似无,听到人耳朵里,急不可闻。
杨氏拿帕子擦擦眼泪,赶紧把耳朵凑上去,这才听见老娘在说什么。
即使眼睛没有睁开,还是能够从哭泣的声音,就知道是自己回来了。杨氏再也忍不住,眼泪大颗大颗掉下来,捂住嘴,不发出声音。
母女连心啊!看着老娘在床上苍老虚弱的样子,杨氏心如刀割,有些埋怨自己,咋就不早回来看看。
连之木乖乖的在大舅母怀里,也不闹腾,自顾自的拿了根柴火在院子的地上画画。
钱氏抱了几只小鸡仔在家,就围在院子一角,此时嫩黄色的小鸡毛绒绒的,可爱极了。
看小外甥目不转睛的盯着,钱氏给他拿了一只出来:“小木头,来,看看小鸡,不能上手抓哦。”
连之木有些兴奋,跟小鸡开始你追我赶起来,围着它各种打转,咯咯咯笑着。
杨氏听到外面小儿子的笑声,收了眼泪,低语:“娘,好好休息,快好起来。”
等追累了,就回到小板凳坐下,继续画画。这次就开始画小鸡了。
小鸡好可爱,等回家的时候,让大舅母给木头一只,回家养,就可以天天看到它啦!小人儿一本正经地想着,摇头晃脑的,连小鸡睡哪里都安排好了。
得到封镇送流民的消息,吴铁头很是郁闷。没有时间了,得赶快打算后面的路。
“二狗,前两次的那个村还记得不?”吴铁头眼里闪过一丝狠厉,打算离开之前捞一把作为以后的储备,不然说不定哪天就死在路上了。
现在传出来的风声是好的,镇上几家大户都给捐了几千斤粮食。据传都是给流民的。
只不过不是给流民过冬,是想在最冷之前,让他们拿上粮食,离开南岭。往南继续南下,找出路。
几千斤粮食,看着不少,但是光是石桥镇,现在零零散散就有三、四百流民。就算粮食全发下来,一个人可能也不过几斤罢了,够吃几天?
走出临南府往南,最近的地方,都要走上十几天。区区几斤粮,他吴铁头可不像那些傻子,见了几斤粮就挪不动腿了,官府说啥听啥。
再不济也得有点银钱傍身才行!
只要谋划得当,抢一个村,到时候粮食、银钱到手,撑到南方稳定,肯定问题不大。现在这样几斤粮食上路,绝对是前途渺茫。
“咋去偷过鸡那个对吧。上次那个小姑娘,也是一个村的。”
吴铁头点头,“这次走肯定是必然的了。官府现在是好生好气送咋走,还意思意思给点粮。如果真的不知好歹,那估计就是...”
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,吴二狗一惊,有些结巴:“哥,咋办?你快想个办法,我不想死啊!老吴家二房可就只剩下我这一点香火了。我死了就绝后了呀!”
“咱是同族兄弟,我不帮你帮谁?这一路咱兄弟两不就是这样互相扶持过来的吗?”吴铁头安慰六神无主的吴二狗。
“走之前,咱捞一笔大的!”
吴二狗迟疑道:“哥,就我们两个,能干得过一个村?”
翻了个白眼,这二狗子,真是缺心眼!
“就咱两个人,那是去抢东西吗?鸡蛋往石头上撞啊!没吃到羊肉反惹一身骚,说不定连命都送给人家了!”
“那....”
“你附耳过来,这事,咱得这样.....”
两人凑在一起,叽叽咕咕讨论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