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当老板娘的女鬼
一个月后,城中的闹市里悄无声息的开了一家小店,卖各种新奇的小玩意。这家店有个一问三不知的傻老板娘,问路不知道、问东西不清楚、算账也一塌糊涂。但是老板娘会讲故事,讲妖魔鬼怪的故事,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。
因为每天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,向老板娘讲着自己的故事。有人说他们是妖怪,有人说他们只是有些奇怪的普通客人罢了。
这家店不大,就在某个街头的拐角,挂着块木制的牌匾,上面写着:福记小屋。
福记小屋就这样开业了。
福生就是店里的老板娘,货是从深山里的狐妖阿姨那进的,都是些人类没有见过的东西。
似乎正因如此,福记小屋的生意格外的好。她闲下来时也会顺带帮些小鬼打听打听家里,或是帮些妖怪们牵牵红线,了却他们的愿。所以福生得了个称号:人美心善的老板娘。
因妖魔鬼怪不太敢靠近无题,所以无题并不常来。店里没什么人的时候,福生会觉得无聊,也会念叨着无题。然而当无题真的来了,难免笑她帐做得乱七八糟,福生又觉得他聒噪。开始福生并没有完全信任无题,后面觉得无题似乎真没有什么坏心眼,于是日子就这样两人天天打打闹闹的过去了。
福生赚到的钱基本都会给无题,当作是住宿费,自己就留几个铜板。无题也没拒绝,两人心照不宣。
自然,福记小屋不是为了赚钱而开的,真正的目的,是收集生灵万物的残念。
这是一场交易。
这其中靠得便是无题。
万因之树对生灵有着极强的震慑力,能够直接摄取它们的残念,而福生的无界之体可凝集残念,便可得奈河水。
所谓残念,情事、权事、财事,爱恨嗔痴,都是残念。将残念交出,便可忘情,往事一笔勾销,云淡风轻。
无题每次来都会带给福生几片万因之树的叶子,有了它,便是有了无题的部分修为,福生会借助它来摄取残念,将交易者的名字写于此上。等到每月末将这些叶子埋在西山头,便可滋养万物,这便是奈河水。
本来这是场无聊的交易,无非是交出名字再寒暄几会的功夫。但时间久了,福生见到了各色的妖魔鬼怪乃至人类,有些小妖怪们会将自己的故事讲与福生。福生喜欢听故事,也会把听到的故事讲与他人,讲与无题。
福生会陪他们一起哭,一起笑,福记小屋是个让她觉得有温度的地方。渐渐她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世了,反而更加乐意去听别人的故事。
这天,同往常一样,福生在店里窜来窜去,检查架上的东西有没有落灰。远远就听见门口的妖铃响了,福生将东西放回原位,这是又来了笔生意。
福生笑着迎接:“欢迎光临。”
眼前只见一抹明艳的朱红,是一个长得模样乖巧的女妖怪。她看上去娇小可爱,扎着一对丸子头,肉肉的包子脸,真让人想捏一把。福生注意到她穿的衣服,明明是很华丽的衫裙,但蒙了灰尘,有些陈旧且破败不堪。脸倒白净,但总浮着不安与愁绪。
那女妖怪有些怯生生地问:“你,就是那个叫福生的老板娘吧。”
福生笑道:“对,是,你可以叫我阿福,当然全凭喜好。”
那个女妖怪略一点头,只低低说:“嗯,我来看看这边都卖什么。”
阿福问:“喜欢什么呢?比较有意思的玩意?比较好看的玩意?都可以自己挑挑,我倒是不好推荐什么。”
明面说是不好推荐,其实是福生压根记不住她卖的都是些啥。也是,什么青耕摆件、鸩羽点翠簪、巴蛇蛋、太子长琴像,乱七八糟的,她哪记得住,能记得每个货架该摆些什么就该谢天谢地了。她每次都将货物摆得错得离谱,还是靠无题帮她整理好。
那个女妖怪思索半响,道:“我想买些酒。”
“桂花酒?青梅酒?还是,无题酒?”阿福会意,挑眉问道。
如果客人点的是桂花酒之类的酒,福生会拿出最好的酒招待这些妖怪客人,而“无题酒”不是真的酒,是个暗话。点了“无题酒”,便是要出售自己的残念。
那个女妖怪不正面回答,只问:“有那种让人彻底忘掉一切的酒吗?喝了之后,连自己是谁都想不起来?”
女妖怪的眼中透着光,但阿福看不见她眼中的希望,几乎每个来店里的妖怪,都是这样。
阿福打趣:“这个,你可能得问孟婆。”
她自己就被这件事所困扰,没想到还有人求着要这种“好事”。万因之树虽可忘情,但也不是完全失忆啊。如果可以,她绝对一千个愿意、一万个愿意地把这“福气”给这往枪口上撞的小妖怪。
小妖怪也没失望,只道:“好吧,那还是给我一瓶无题酒吧。”
福生会意,勾起个耐人寻味的笑:“客人请进内屋坐。”
福生推开暗门,“吱呀”一声,引着小妖怪进了内室。福生同小妖对坐在茶案旁,福生取出些茶粉,小心的用茶筅荡涤着茶碗。室内只点了几盏豆灯,照得茶面看不出颜色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福生看着茶盏里浮着的茶渤。
小妖怪饮过一口茶后说:“我叫灯华。”
“灯华啊,挺可爱的一个名字啊。”福生若有所悟,“说吧,小小的灯芯妖会有什么烦恼呢?”同客人接触久了,福生像是有了双通灵眼,不用对方介绍,便能看出对方是个什么妖怪。
灯华并没有诧异,只顺着回答:“我也不是真的想把自己全忘了,只是我想忘的东西太多了,数不过来。”
“没事,你可以一件件的给,我们这边可不嫌多。忘不干净的,往后有的是时间。”
妖生在世,哪有什么来不及。
福生得开导着她,让她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。福生是商人,更是听众,她要尊重“说书人”的选择。